金博智慧:视听认知训练,让专注力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发布日期:2025-07-23 17:03:15
视听认知训练通过系统化的视觉和听觉任务,利用大脑的神经可塑性,针对性地锻炼孩子的注意力网络,从而提升其专注力、信息处理速度和认知控制能力。这种训练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学龄前、小学生、中学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旨在通过游戏化、系统化的方式,帮助孩子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注意力挑战,最终促进其学习效率、自我控制能力和大脑认知功能的全面发展。
1.视听认知训练:开启孩子专注力的大门
1.1什么是视听认知训练?
视听认知训练是一种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任务,针对性地锻炼个体视觉和听觉通道的认知处理能力,进而提升整体认知功能,特别是注意力的心理干预方法 。这种训练的核心在于利用特定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引导个体进行有目的的认知活动,从而优化大脑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响应机制。例如,一些训练程序会采用视听同时性判断任务(Simultaneous Judgment, SJ)作为内核,如经典的Wallace闪光/声音判断任务,要求个体判断视觉刺激(如闪光)和听觉刺激(如声音)是否同时发生 。这类任务旨在提高个体对跨通道信息的整合能力和时间敏感性。此外,认知训练也可以结合节拍信号,通过向对象的听觉和/或视觉系统播放音频和/或视频节拍信号,使大脑产生神经振荡并引起夹带作用,进而调节脑波节奏,增强认知能力 。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关注单一感官通道的强化,更强调视听等多通道信息的协同处理,旨在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改善个体在注意力、工作记忆、信息处理速度等方面的认知表现。
研究表明,经过训练可以缩小时间绑定窗口(TBW),提高感知辨别敏感性, 增强大脑对视听刺激的神经加工效率
视听认知训练的理论基础在于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和跨通道知觉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通过训练可以改善个体对视觉和听觉刺激的感知能力,缩小时间绑定窗口(temporal binding window, TBW),即大脑将不同感官信息整合为单一事件的特定时间范围 。这意味着经过训练后,个体能更精确地判断视听信息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甚至提升一般的认知能力 。例如,针对老年人的研究表明,视听知觉训练能够显著缩小其时间绑定窗口,提高感知辨别敏感性,并增强大脑对视听刺激的神经加工效率 。虽然这些研究多聚焦于老年人或特定临床人群,但其揭示的视听训练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机制,为理解其在儿童注意力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儿童而言,视听认知训练通常以游戏化、趣味性的形式呈现,通过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完成一系列设计精巧的视听任务,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专注力、反应速度和信息处理能力。
1.2视听认知训练的科学基石:神经可塑性与注意力机制
视听认知训练的科学基础深植于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和复杂的注意力机制。神经可塑性,即大脑根据经验和训练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的能力,是认知训练能够产生效果的先决条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强化与注意力相关的神经通路和脑区,从而提升注意力水平。研究表明,通过特定的知觉学习训练,可以显著改善个体的感知能力,这一过程涉及到大脑皮层,特别是初级视觉皮层等区域的神经编码精细化。这意味着,通过有针对性的视听刺激和任务,可以促进大脑注意力相关神经网络的重塑和优化,从而增强个体的注意力水平。例如,放射科医生经过多年训练后能够从X光片中识别出细微的异常,钢琴调音师能够分辨极小的音高差别,这些都是知觉学习改变大脑功能的例证 。这些发现为通过感知功能训练来增强脑功能和矫正脑功能障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注意力本身并非单一功能,而是涉及多个脑区协同工作的复杂认知过程,包括前额叶皮层、顶叶皮层、枕叶皮层以及基底神经节等关键结构 。这些区域分别负责注意力的执行控制(如集中、维持、转移和抑制干扰)、空间定向与分配以及视觉信息处理等。当个体处于专注状态时,这些脑区之间的神经活动协调一致,呈现出特定的脑电活动模式,这些模式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稳定性。Sohlberg与Matee提出的“注意力临床理论”将注意力区分为五个关键向度:集中性注意力、持续性注意力、选择性注意力、交替性注意力和分配性注意力。这一理论不仅为理解注意力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一套完备的注意力训练方案,可以根据个体在特定注意力向度上的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因此,视听认知训练正是通过利用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对负责注意力的神经网络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从而达到改善注意力功能的目的。
1.3为什么要进行视听认知训练?——提升注意力的重要性
进行视听认知训练的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孩子的注意力,而良好的注意力是儿童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基石。注意力是认知过程的门户,直接影响着信息的接收、编码、存储和提取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来理解老师的讲解、阅读教材、完成作业,并抵抗来自内外环境的干扰。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影响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研究表明,注意力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注意力水平高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表现更出色。例如,一项针对小学生的注意力训练研究显示,经过训练后,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延长,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期末考试成绩也有了大幅提升 。因此,通过视听认知训练提升注意力,能够直接促进孩子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
除了对学业成绩的直接影响外,良好的注意力还是孩子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基础。注意力控制是执行功能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使孩子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抑制冲动,坚持完成任务,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在Sohlberg与Matee建构的“注意力临床理论”中,将注意力区分为集中性注意力、持续性注意力、选择性注意力、交替性注意力和分配性注意力五个向度 。这些不同方面的注意力能力,共同支撑着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复杂活动。通过有针对性的视听认知训练,可以改善孩子在这些注意力向度上的表现,从而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例如,正念训练被证明可以促进3-4岁幼儿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发展,特别是在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方面 。因此,提升注意力不仅关乎学习,更关乎孩子整体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未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视听认知训练如何提升注意力?——理论与机制
2.1注意力的大脑机制: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调控
注意力的大脑机制是一个复杂且精密的系统,主要涉及“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两种调控模式。自上而下的注意调控,也称为目标驱动型注意,是指个体根据当前的任务目标、预期或意图,主动地将注意力导向特定的信息或刺激。这种调控模式主要依赖于前额叶皮层等高级认知中枢,它能够根据内部目标来筛选和优先处理相关信息,同时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例如,当孩子需要在嘈杂的环境中专心听老师讲课时,就需要运用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来聚焦于老师的语音,并忽略周围的噪音 。Sohlberg与Matee的“注意力临床理论”中提到的集中性注意力、持续性注意力、选择性注意力等,都与自上而下的调控密切相关 。视听认知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增强孩子的自上而下注意力控制能力。
自下而上的注意调控,也称为刺激驱动型注意,是指环境中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刺激(如巨大的声响、鲜艳的颜色、突然的运动等)能够自动捕获个体的注意力,这种捕获过程是快速且不随意的 。这种调控模式更多地依赖于刺激本身的物理属性,以及大脑中负责感知觉处理的区域。在视听认知训练中,尤其是在针对低龄儿童的训练初期,常常会利用自下而上的机制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例如通过色彩鲜艳的教具、有趣的动画或突然的声音变化来引发他们的关注 。视听认知训练通过设计特定的任务,可以同时锻炼这两种注意调控机制。例如,在一些训练任务中,孩子需要根据指令(自上而下)寻找特定目标,同时也要对突然出现的刺激(自下而上)做出反应。通过反复练习,可以增强大脑在这两种调控模式下的效率和灵活性,从而全面提升注意力水平。
2.2视听整合:多感觉通道如何协同提升注意力
视听整合是指大脑将来自视觉和听觉通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形成统一、连贯的知觉经验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多模态的,例如在听人说话时,我们不仅会注意听声音,还会观察对方的口型和面部表情。
研究表明,同步且一致的视听刺激能够显著增强个体的注意力。当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在时间上同步、在内容上一致时,它们能够相互强化,从而更有效地吸引和维持注意力。例如,一项研究发现,与单独的听觉刺激相比,只有当同步呈现的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指示相同时,在视觉皮层和听觉皮层进行的语义追踪加工及听觉注意编码才会增强 。视听认知训练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通过设计需要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通道的任务,来促进大脑视听整合能力的发展。例如,让孩子观看一段带有同步声音提示的动画,并回答相关问题,这种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孩子在单一通道上的注意力,更能锻炼他们在多感觉信息输入下的注意力分配和整合能力。
多感觉通道的协同工作能够增强信息的显著性和可理解性,从而更容易吸引和维持注意力。当一个信息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通道呈现时,例如在看动画片时同时听到对话和背景音乐,大脑会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表征。如果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是一致的、相互支持的,那么它们就能相互强化,使得目标信息更容易被注意到和记住。例如,在《注意力的训练》微课中,结合听觉专注训练(如听认字母训练听觉专注力)与视觉记忆挑战(视追踪训练视觉跟随能力),旨在促进多感官信息整合能力的发展。这种整合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孩子在课堂上同时处理老师的语言信息(听觉)和板书信息(视觉),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指令或情境。通过训练,孩子能够学会更有效地在多个信息源之间切换焦点,并根据任务需求合理分配注意力资源。
2.3神经可塑性:训练如何塑造更强大的注意力网络
神经可塑性是大脑响应经验、学习和训练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这是视听认知训练能够提升注意力的核心理论基础。大脑并非一个静态的器官,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突触)可以增强或减弱,新的神经元连接也可以形成。当个体参与特定的认知训练任务时,例如反复进行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练习,与注意力相关的大脑区域(如前额叶皮层、顶叶皮层、前扣带皮层等)的神经元活动会得到增强 。这种持续的、有针对性的神经活动会触发一系列分子和细胞水平的变化,包括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等机制,从而强化相关的神经通路,使得信息在这些通路中的传递更高效、更精确 。例如,认知训练可以增强前额叶-顶叶网络的功能连接,提升工作记忆和认知控制能力,这些都是注意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听认知训练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视听刺激和任务要求,能够有效地激活和锻炼大脑的注意力网络。例如,在舒尔特方格训练中,儿童需要快速地在杂乱的数字中按顺序寻找目标,这需要集中性注意力和持续性注意力的高度参与,从而激活并强化相关的视觉搜索和注意力维持的神经回路 。同样,听觉注意力训练,如分辨不同声音或记忆声音序列,也能够增强听觉皮层及相关联的注意力脑区的功能。神经反馈训练是另一种利用神经可塑性的有效方法,它通过实时监测个体的脑电活动(EEG),并将注意力状态以视觉或听觉反馈的形式呈现给个体,使其能够学习自我调节大脑活动,从而增强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 。研究表明,经过神经反馈训练后,大脑前额叶-顶叶网络的功能连接会增强,这直接反映了神经可塑性变化带来的注意力网络优化 。因此,通过系统、持续的视听认知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大脑注意力网络的结构和功能重塑,从而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水平。
3.视听认知训练方法与技巧:分龄指导
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和注意力需求,视听认知训练的方法和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以下将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三个年龄段,介绍具体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Table 1:视听认知训练分龄指导概要
3.1学龄前儿童(3-6岁):在游戏中培养专注力
对于学龄前儿童(3-6岁),视听认知训练的核心在于将训练内容巧妙地融入游戏和日常互动中,以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自我控制能力仍在发展中。因此,训练方法应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和短时性,避免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游戏化的训练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锻炼注意力。例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接龙、音乐律动等多种形式,将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任务融入其中。重要的是,家长或训练者需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点进行调整,保持训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确保孩子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专注力。
3.2小学生(6-12岁):系统化训练提升学习效率
对于小学生(6-12岁),视听认知训练可以更加系统化和结构化,旨在直接提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水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指令,并参与需要一定持续时间和逻辑思考的训练任务。训练内容可以更紧密地结合学习场景,例如阅读、书写、计算和听课等。训练的目标不仅是提升注意力的基本品质,如集中性、持久性和稳定性,还包括培养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以应对多任务的学习要求。
3.3中学生(12岁以上):应对复杂任务的注意力挑战
中学生(12岁以上)面临着更为复杂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对注意力的要求也更高。此阶段的视听认知训练应侧重于提升注意力的高阶能力,如选择性注意、分配性注意、交替性注意以及在复杂情境下的抗干扰能力和持续专注能力。
4.视听认知训练的意义与价值: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4.1提升学习效率与学业成绩
视听认知训练对于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具有直接且显著的积极影响。注意力是学习过程的门户,良好的注意力能够帮助孩子更有效地接收、处理和存储信息。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能够更好地集中精神,减少分心,从而在课堂上更有效地听讲,在课后更高效地完成作业和复习。例如,舒尔特方格等视觉注意力训练能够提升孩子的视觉搜索速度和信息筛选能力,这对于阅读理解和审题至关重要 。听觉注意力训练则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捕捉和理解老师的讲解,提高听课效率。许多实际案例和实证研究都表明,经过注意力训练的孩子,其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延长,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最终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平均成绩上有了大幅提升 。因此,视听认知训练通过改善注意力这一核心认知功能,为孩子的学业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增强自我控制与情绪管理能力
视听认知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认知功能,还有助于增强其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注意力与执行功能密切相关,而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之一就是自我控制,即抑制冲动行为、调节情绪和延迟满足的能力。通过正念训练等注意力训练方法,孩子能够学会更好地觉察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身体感觉,而不是被它们所裹挟 。例如,当孩子感到烦躁或焦虑时,通过正念呼吸练习,他们可以将注意力从引发负面情绪的想法中转移开,从而平静下来。这种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保持冷静,做出更理性的决策,而不是冲动行事。研究表明,正念训练可以有效改善个体的情绪调控能力 。因此,视听认知训练通过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我觉察能力,间接促进了其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这对于他们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4.3促进大脑认知功能全面发展
视听认知训练通过刺激和强化与注意力相关的神经网络,能够促进孩子大脑认知功能的全面发展。注意力是许多高级认知功能的基础,如记忆、思维、语言等。当注意力得到改善后,这些相关的认知能力也会随之受益。例如,更好的注意力有助于信息更有效地进入工作记忆系统,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同时,注意力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复杂思考的前提,能够帮助孩子更深入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案。CogniFit等认知训练平台提供的训练计划,就旨在通过锻炼多种认知技能(包括注意力、感知、记忆、执行功能等)来全面提升大脑功能 。研究表明,大脑会随着训练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局限于被训练的任务本身,还可能迁移到其他认知领域 。因此,视听认知训练通过优化大脑的注意力网络,为其他认知能力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孩子大脑认知功能的整体提升。
5.家长指南:如何在家中进行辅助训练
5.1创设专注的家庭环境
为孩子创设一个有利于专注学习的家庭环境是进行有效视听认知训练的重要前提。一个安静、整洁、无干扰的学习空间能够显著减少孩子分心的可能性,帮助他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于训练任务。家长应尽量避免在孩子进行训练或学习时制造噪音,如大声喧哗、播放电视或音乐等。确保孩子的学习区域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并且有舒适的座椅和合适高度的书桌。学习区域应尽量简洁,移除与当前任务无关的物品,如玩具、零食、电子产品(除非训练需要)等,以减少视觉上的干扰 。如果家庭空间有限,可以尝试使用屏风或帘子为孩子隔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角落。此外,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对于维持良好的注意力状态也至关重要 。一个稳定、有序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从而更有利于他们专注于训练和学习。
5.2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与目标
制定一个合理且可持续的视听认知训练计划与目标,对于帮助孩子系统性地提升注意力至关重要。首先,训练计划应具有规律性。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商定一个固定的训练时间,例如每天安排10-20分钟,或者每周进行3-5次训练,并尽量严格遵守 。其次,训练计划应循序渐进。无论是训练内容的难度、训练时长还是训练强度,都应从孩子当前的水平出发,逐步提升 。避免一开始就设置过高的目标,以免孩子产生挫败感而放弃训练。可以将长期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每当孩子完成一个小目标或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制定训练目标时,应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且有时间限制(SMART原则)。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记录每次训练的成绩,并通过图表等方式将数据可视化,让孩子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5.3游戏化训练与积极反馈
将视听认知训练游戏化,并结合积极的反馈机制,是激发孩子训练兴趣、提高参与度和维持训练动力的有效策略。对于孩子而言,尤其是年幼的儿童,枯燥的重复性练习很容易让他们感到厌烦。例如,当孩子完训练的时间缩短了,或者正确完成了较难的听觉指令,家长可以说:“你这次比上次快了X秒,真棒!”或者“这么复杂的指令你都记住了,太厉害了!”。
5.4结合日常生活的注意力培养
除了专门安排的视听认知训练时间,家长还可以巧妙地将注意力培养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孩子的专注力。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还能将训练成果迁移到更广泛的情境中。例如,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时,可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并提问相关问题,锻炼其视觉注意和理解能力。在超市购物时,可以让孩子帮忙寻找指定的商品,或者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成分,锻炼其视觉搜索和决策能力。在户外活动时,可以引导孩子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如鸟叫声、风声、流水声,并尝试分辨它们,锻炼其听觉注意和分辨能力 。做家务时,也可以分配给孩子一些需要专注和耐心的任务,如整理玩具、分类衣物等。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练习,可以让孩子在不经意间提升注意力,并将训练成果迁移到更广泛的情境中。
6.总结与展望:让专注力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视听认知训练作为一种科学、系统的干预方法,为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水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深入理解其科学基石——神经可塑性与注意力机制,我们认识到大脑具有通过训练得到优化和重塑的潜力。从学龄前儿童的游戏化培养,到小学生的系统化训练,再到中学生应对复杂任务的挑战,视听认知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始终贯穿着分龄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经典的舒尔特方格、划销训练,还是新兴的正念练习、视听整合任务,都在实践中展现了其在提升注意力、学习效率、自我控制及情绪管理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家长在孩子的注意力培养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创设专注的家庭环境、选择合适的训练材料、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运用游戏化与积极反馈的策略,并将注意力培养融入日常生活,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将训练成果内化为稳定的能力。案例分享与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视听认知训练的实际效果,无论是舒尔特方格带来的视觉搜索速度提升,还是正念训练带来的情绪与注意力改善,亦或是听觉训练带来的信息处理效率增强,都让我们对这项科学之道充满信心。
展望未来,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视听认知训练的方法将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我们期待出现更多基于个体认知特点的定制化训练方案,进一步提升训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普及和推广,让更多家长和教育者认识到注意力培养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让专注力这一宝贵的认知财富,伴随孩子健康成长,助力他们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部分参考资料
Wallace MT, Stevenson RA (2014) The construct of the multisensory temporal binding window and its dysregulation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Neuropsychologia 64:105–123.
Thut G, Miniussi C, Gross J (2012) *The functional importance of rhythmic activity in the brain*. Current Biology 22:R658–R663.
De Niear MA, Noel JP, Lazzara NS, Wallace MT (2016) *Visual–auditory multisensory training enhances the rate of rapid perceptual learning*. Current Biology 26(14):1875–1882.
Setti A, Finnigan S, Sobolewski R, McNicholl E, Robertson IH, Reilly RB (2014) *Impaired temporal binding of audiovisual stimuli in ageing: implications for multi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Neuropsychologia 57:128–136.
Sasaki Y, Nanez JE, Watanabe T (2010) *Advances in visual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plasticity*.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1:53–60.
Draganski B, Gaser C, Busch V, Schuierer G, Bogdahn U, May A (2004) *Neuroplasticity: changes in grey matter induced by training*. Nature 427:311–312.
Sohlberg MM, Mateer CA (1987, 2001a, 2001b)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an integra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 Guilford Press.
Duncan GJ, Dowsett CJ, Claessens A et al. (2007) *School readiness and later achieve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3(6):1428–1446.
《注意力与学习效能:基于学校—家庭合作的实践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正念训练对3-4岁幼儿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影响》心理学报51(3):324–336.
《正念训练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注意力水平的影响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14(4):491–497.
《正念训练对高中生学习注意力的干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6(2):381–386.
《正念训练对乡村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干预效果》中国特殊教育(6):75–82.
Enriquez-Geppert S, Huster RJ, Herrmann CS (2017) *EEG-neurofeedback as a tool to modulate cognition and behavior: a review tutorial*.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1:51.
CogniFit (2023) *Personalized cognitive training program: research and validation white paper*. CogniFit Inc.